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综武侠]我自倾城 第124节 (第2/3页)
体会到了胜利的快感,不由将视线放在了其余小国上。 ??吐蕃隔壁的大理瑟瑟发抖。 ??大理和宋国虽不算世代交好,但关系总算不差,至少比宋国和吐蕃的关系好一些,宋国朝中也有不少亲大理而厌吐蕃的官员,便有人提议联大理灭吐蕃。 ??这想法还真不能说坏。 ??大理建国比宋国还早一些,虽然兵不强马不壮,总算还占个来得早熟悉地形,对吐蕃的实力颇为了解,由大理做带路党,宋国咬咬牙使把劲,没准还真能灭了吐蕃,到时候反个水顺道下了大理,就是辽国和女真腾出手来,也未必敢和宋国碰了。 ??李澈琢磨了几日,给宋国朝中的人送信,让他暂且搁下此事。 ??兵法有云,借壳行事。 ??这几年来李澈也算是控制了江南以及东南沿海一片的黑白两道,官府中更有把灵鹫宫直接称为“宫里”的,也算是在宋国内部搞出了一个小朝廷,五万精锐说多不多,但江南自有屯兵,这批兵力四舍五入也算是他的,虽然弱了一些,但有精兵教习,也不需太久,一个行军路的时间就能带出个人模样来。 ??宋国对吐蕃的战事一直拖到了来年春天。 ??此时辽国惨胜女真,女真倒也不恋战,丢了地盘就跑路,损失比旁人想象得要小得多。 ??宋国调兵去打吐蕃,调去的兵力有一大半是李澈的人,路途过半时,已经有绝大部分是李澈的人。 ??随后辽国兴师问罪,宋国连连调兵回防,这批兵力却一去不复返。 ??宋国朝中一片哗然。 ??因开国先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宋国对兵将的管理十分严厉,所谓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每一个将士都不知道带他们的将军能待多久,每一个将军也不知道带过多少批兵卒,每逢战事,负责军务的枢密院官员基本都是文官,虽然减少了武将篡权的风险,却极大地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 ??派出去的主帅就算想反,也不应该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啊! ??然而此时已经顾不得太多,辽国在女真那里受了委屈,自然要找补找补,宋国战力一向不强,辽国皇帝却也没有灭国的打算,毕竟大小也是个国,辽国刚刚打完仗,恐怕吃不下。 ??辽军入境,更像是一场毫无计划的劫掠。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回一点也不像平时的如入无人之境,而是实实在在的入了无人之境。 ??辽军长驱直入,压根没有遇到一点点反抗,这时忽有人想起安插在宋国的探子曾经报过,宋国内乱。 ??当时谁也没信呐! ??好在现在信了也没晚。 ??未免上头派遣空降兵来抢功,几个辽国将领一合计就闷下了此事,一路南下准备烧杀抢掠,只是不知何故,过了宋国边关,人口越来越少,甚至有时候走上好几天,路上能有十来个空村庄。 ??还烧杀抢掠,烧了个寂寞。 ??饶是如此,这批辽军还是十分膨胀,每当他们心有怀疑不想再继续下去的时候,总能遇见一些宋国逃兵还有没来得及逃跑的百姓,更加证实了宋国内乱的消息。 ??如此十来次,辽军都快打进宋国都城里去了。 ??宋国皇帝年纪不大,虽然沉稳,也没沉稳到刀架在脖子上还不当回事,当即召集文武百官开会。 ??会议开到最后,什么问题都没能解决,倒是有人提议尽早迁都,迁往江南,那里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还能再苟一苟。 ??宋国皇帝……还真有那么一点动心。 ??但家国在前,此时迁都无异于抛弃百姓,宋国上下都觉得还是要矜持一下。 ??等到辽国大军以每日五十多里的速度向都城行进的时候,宋国很快完成了迁都的准备事宜。 ??辽军闻听消息,越发膨胀,从缓慢行军改为急行军,风风火火向着东京汴梁而去。 ??然后遭遇了一波惨重打击。 ??谁也没想到那本该聚集在吐蕃边境的几十万宋军会在皇室迁都之后轻取汴梁及周边州府,比辽军早到了那么三五日,便成了一个顺顺当当的以逸待劳。 ??汴梁周边多开阔地,易攻难守,然而几十万大军屯兵于此,再难守的地界也守得住,何况辽军人困马乏,先头部队又遭遇了一波伏击,痛失主帅。 ??宋国皇室是在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