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节 (第1/2页)
??“其二,皇上裁动京军,明显不是削藩前兆。若行削藩之策,最核心的便是强干弱枝。皇上如今尚未弱枝,却先一步弱干,可见其意在民生,并非为削藩做准备。”
??“其三,京师之中并没有传来削藩的准确消息。虽然齐泰、黄子澄屡屡进言,但皇上却不为所动,可见,皇上尚未拿定主意。”
??“其四,最重要的一点,王爷在京师中的旧部与人员,并没有传来警训,也没有京军调动的迹象。”
??道衍慎重地分析着。
??朱棣听得连连点头,但依旧有所担忧地问道:“若皇上冒天下之大不韪,强行削藩,如何是好?”
??道衍嘴角微微一动,说道:“王爷前往京师,若行一事,必然无忧。”
??“哦?何事?”
??朱棣问道。
??道衍缓缓说道:“大张旗鼓,广告市民与诸军。”
??朱棣默然。
??道衍的方法,便是携民众与军队之心前往京师,一旦朱棣身陷京师,必然会引起北平民众与军队不满,到时候,北平便彻底乱了。
??而这个结果,可不是朱允炆可以承受的。
??“如此说来,本王去一趟京师便是。”
??朱棣打定主意。
??道衍含笑道:“王爷不必担忧,若是进入京师,未尝不是机会。五军都督府中,与王爷亲近者众,若可以走动一二,或可为日后……多做准备。”
??朱棣平静地点了点头,在留道衍用过午膳之后,便安排人护送道衍返回庆寿寺。
??行走在燕王府的朱棣,看着站岗的马三宝说道:“准备下,过两日随本王入京。”
??“遵命。”
??马三宝肃然答应。
??京师,武英殿。
??朱允炆召翰林院待制王绅,道:“国子监乃是朝廷人才重地,然回顾太祖之时,国子监所出英才寥寥,朕深感痛惜。希望你可进入国子监,担任博士,自监生之中遴选出机辩、锐新、富学之才,以充朝廷。”
??王绅应下,道:“臣定不辱命。”
??国子监祭酒程师周,司业张智对于王绅的到来自是欢迎,安置妥当之后,便各自忙碌。
??王绅并非是迂腐之人,心中清楚,皇上想要的人才是机辩、锐新、富学之才,绝非是空有学问,而无能力之士。
??可机辩、锐新、富学之人,哪里又容易找?
??王绅思虑再三,终定下了安排,去了点薄厅找了一份国子监监生名录,并其往日表现与考核进行调查。
??国子监的监生肄业后是可以直接被朝廷授予官职的,但监生的生活,并不好过。
??按照明代规制,国子监监生每个月初一、十五休假两天,其他时间,不是上课,便是自习。
??比如说初二、初三会讲,初四背书,初五、初六复讲,初七背书……
??不是会讲、便是背书与复讲。
??一个月中,大致十三天的时间都在背书,八天复讲,剩下的便是自修、检查学业、参与活动之类的时间。
??相对后世不要求死记硬背的素质教育(应试改革后),国子监可谓将死记硬背发挥到了极致。
??每个监生都必须熟记文词,通晓义理,三天一检查,每次检查,都需要背诵大诰百字、本经百字、四书百字……
??背不过去,打十板。
??别误会,这十板子可不是打手心,而是打屁股……
??每个月还要写六篇作文,经义二道,四书义二道,诏诰、表章、策论、判语内科二道……
??想偷懒都不行。
??对于明初的国子监而言,监生还算是用心的。
??不过,很多监生是正统儒学之士,俗称:
??书呆子。
??第十一章 帝国顽疾,李景隆有二心?
??王绅如何在国子监评选人才,校验人才,朱允炆不想管,也管不着。
??自从设置内阁之后,朱允炆终于从无数的奏折中得以脱身,偶尔与内阁大臣与六部商议一些事情,倒也显得轻松。
??但随着朱允炆对大明帝国的了解深入,便感觉一阵阵不安。
??看似日益繁荣昌盛的大明朝,实际上便是一个活火山,而问题的根本,便在于占地与纳税。
??朱元璋对待官员的手段残忍,但对于自己家人亲戚,却是一等一的好。
??朱元璋曾下令,子孙后代都要朝廷供养,也就是说,这些藩王、藩王的后人,不用去干活,在家吃皇粮就可以了。
??可朱元璋人是好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他的这一条规定,却是实打实的缺心眼。其他的不好说,有一点
FF
X .